中国兽医杂志,中兽医药发展史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兽医杂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兽医药发展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兽医杂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兽医药发展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中兽医药在畜牧生产的应用有着悠久历史,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兽医临床实践,为保障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中兽医药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初步发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并从隋唐开始便系统地传出国外,曾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传统中兽医药的发展遭受了歧视和摧残。迄至解放以来,中兽医药才又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提倡,使它有了空前的发展。

3、我国最早的药物是以植物为主,所以后世的有关著作便叫《本草》,而在国外也有相同的情况,如drug(药物)一字,即来源于“干”(Drogen),而含有干草之意。我国在原始社会已出现了家畜的圈养,不仅说明当时关于兽医卫生防护知识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并且也标志着我国畜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在河北藁城的商代遗址中,发掘出有郁李仁、桃仁等药物。关于家畜的护养已有猪圈、牛棚、羊栏、马厩等专字。在当时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刀及青钢针,同时已有家畜阉割术及去势的出现。

5、从西周到春秋(公元前11世纪—前476),中兽医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6、据《周礼》记载,我国在西周时已设有专职兽医诊治“兽病”和“兽疡”,同时已采用了灌药、手术及护养等综合医疗措施。在家畜去势术方面已记载有“豮”指去势的公猪,关于药物方面,在《周礼》、《诗经》和《山海经》中记载有人畜通用的药物100多种,同时还提出了“流赭(代赭石,主含氧化铁等)以涂牛马无病”等。

7、在《礼记》中还有“孟夏月也,……聚蓄百药”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了夏令采药的知识。

8、在危害家畜较严重的疾病方面,记载的有“瘈狗”(指狂犬)、“瘯蠡”(指家畜疥癣,见《左传》)、“虺陨”(即马?退,指马疲不能升高的病,见《诗经》)、“玄黄”(指马黄病极而变色,见《诗经》)等记载。

9、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便出现专门诊治马病的“马医”(见《列子》),在《墨子》中还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的记载。

10、当时,关于兽医疾病,除以前出现的以外,还有“牛疡”(见战国《古玺文字征》)、“羸牛”(指瘦弱牛,见《战国策》)、“马肘溃”(见《战国策》)、“马膝折”(同前)、“马蝱”(见《文字》)、“马刃伤”(见《楚辞》)、“马暴死”(见《晏子春秋》)等记载,同时在《晏子春秋》中对于马的中暑有“大暑而疾驰,甚(重)者马死,薄(轻)者马伤”的记述。

11、在《庄子》中还记载有“络马首、穿牛鼻”(在《周礼》中对祭祀用牛已开始穿牛鼻绳)的技术。此外,兽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导源于《黄帝内经》一书,该书虽然掺有秦汉时的内容,但主要内容还是春秋战国时的作品。

12、在秦代制订的“厩苑律”(见《云梦秦简》),它是我国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而在汉代改为“厩律”。汉代出现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其中特别提到“牛扁(药名)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柳叶主马疥痂疮”、“梓叶付猪疮”、“桐花主付猪疮”等。在汉简中已记载有兽医方剂。并开始把药作成丸剂给马内服(见《居延汉简》、《流沙坠简》以及《武威汉简》)。

13、汉代名医张仲景(公元150—219)著有《伤寒杂病论》等书,充实与发展了前人辨证施治的原则,一直为兽医临证所借鉴。关于针灸技术方面,在汉代已有了铁制的九针、金针和银针,同时还有针药配合治疗兽病的记载(见《列仙传》及《历代名医蒙求》等)。

14、在汉代已知用革制的马鞋(鞮)进行护蹄,在当时的遗物中可见马已削蹄,并像装有蹄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相六畜三十八卷》的出现(汉墓中发掘出有《相马经》),同时还出现有《马经》和《牛经》。此外,当时除有专门诊治马病的“马医”外,还出现有“牛医”(见《后汉书》)。三国时期(公元220—265)的名医华佗,曾发明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并进行过剖腹涤肠手术,相传他曾著有《青囊书》,其中记载有猪(包括牝、牡猪)和鸡的阉割技术(见《华佗神方》)。

15、晋到五代(265—960)是中兽医药迅速成长的阶段。晋代名医葛洪(281—340)著有《肘后备急方》,其中有治六畜诸病方,对于马驴的十几种病提出了疗法,如其中有用黄丹治“脊疮”,用灸熨术治“马羯骨胀”,用“直肠入手”技术治“胞转”等,并指出了疥癣里有虫;同时还试图用狂犬的脑组织敷咬伤处,以防治狂犬病。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其中有畜牧兽医专卷,对于家畜26种疾病提出了疗法(包括方药和手术治疗)48种,其中如用麦芽治消化不良(中谷)、麻子治腹胀,榆白皮治咳嗽、芥子和巴豆合剂(刺激剂)涂敷患部治跛行等,都是一些简便易行的疗法,尤其该书所记载的掏结术,用削蹄法治漏蹄,猪羊的阉割术(包括羊的无血去势术),以及关于家畜群发病的防治隔离措施等,反映了当时的兽医技术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公元6世纪时,(502—557)有《伯乐疗马经》的出现。

16、隋代(581—618)兽医学的分科已臻完善,关于家畜病症的诊治、方药及针灸均有了专著。如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当时出现有《疗马方一卷》、《伯乐治马杂病经一卷》、《俞极撰·治马经三卷》、《治马经四卷》、《治马经目一卷》、《马经图二卷》、《马经孔穴图一卷》、《杂撰马经一卷》以及《治马牛驼骡等经三卷·目一卷》。隋代为了恢复畜牧业,在太仆寺(管畜牧的机构)中设有兽医博士120人(见《隋书》)

17、唐代(618—907)已有兽医教育的开端,如唐神龙年间(705—707)的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人”(见《旧唐书》);唐贞元时(约804年)日本兽医平仲国等到我国留学,回国后对日本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信宗时(874—888)曾出任过行军司马的李石,编著有《司牧安骥集》,对于传统中兽医学的理论及诊疗技术有着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同时它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此外唐高宗时所颁布的《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典。

18、宋元时期(960—1368),中兽医药发展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充实。宋代(960—1279)在1007年设置“牧养上下监,以养疗京城诸坊病马”(见《宋史》),1036年规定“凡收养病马……取病浅者送上监,深者送下监,分十槽医疗之”,这是我国兽医院的开端。1103年规定“收养上下监掌治疗病马及申驹数,有耗失则送皮剥所”,“皮剥所”的设立,是我国最早的家畜尸体剖检机构。宋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兽医药房,如有“宋之群牧司有药蜜库…,掌受糖蜜药物,以供马医之用”的记载(见《文献通考》)。当时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和造纸业的发达,促进了兽医著作的传播。如《宋史·艺文志》中记载有《安骥集》、《安骥集方》、《贾扑牛书》、《马经》、《明堂灸马经》、《重集医马方》、《相马病经》、《医马经》、《常知非马经》、《疗驼经》、《论驼经》、《医驼方》、《师旷禽经》、《段永走马备急方》等。现存有宋·王愈撰《蕃牧纂验方》,载方57个,并附针法。

19、元代(1271—1368)兽医卞宝(卞管勾)著有《痊骥通玄论》,其中有“三十九论”、“四十六说”,对于脏腑病理及一些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尤其结症及跛行等)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现存有的版本中还有“注解汤头”(方药)的收载(有兽医方113个和“用药须知”)。同时卞宝在该书中还提出了“脾不磨时,草谷不化,故名胃气不和,则生百病”的脾胃发病学说。此外,据《元史新编艺文志》的记载,当时还有《安骥集》八卷本和《治牛马驼经》等的印行。

20、明代(1368—1644)政府有几次规定要培训基层兽医,如明英宗时(1438年)规定“每群长(管马25匹,以后增为50匹)下,选聪明子弟二、三人学习兽医,看治马病”(见《马政纪》、《大明会典》)。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等集以前和当代兽医的理论和经验,编著有《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由丁宾作序,刊行于1608年(简称丁序本),书中理、法、方、药俱备,内容丰富多彩,它是在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学代表著作。1594年杨时乔主编的《马书》(还编有《牛书》)内容也很丰富。我国明代科学家李时珍(1518—1593),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其中参考有畜牧兽医古书)编著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一书,收载药物1892种和方剂11096个(包含有大量兽医药知识),于1596年刊行后,不久即传到国外,对中外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在明代不仅对马、牛、羊、猪、鸡、猫的阉割术均有进一步的记述外,同时还有“去牝猪子肠”(即阉母猪,见《名义考》)的记载。

21、鸦片战争前的清代(1644—1840)中兽医药的发展极为缓慢。

22、1736年李玉书曾对元亨疗马集进行了改编,现代流行的多是这一版。1758年赵学敏所著的《串雅外编》中特列有“医禽门”和“医兽门”。1760年在张宗法所著的《三农纪》中有“豚生,雄者一月去其势,雌者两月势其蕊”(按:蕊指卵巢)等记载。1785年有郭怀西《新刻注释牛马驼经大全集》的出现。1788年周海蓬编著的《疗马集》,除其中的“疗马百一方”外,其他内容主要选录于《元亨疗马集》。1800年傅述风编著有《养耕集》,对于牛病诊疗、方药及针灸均有记述,进一步补充了《元亨疗马集》所附《牛经》中的不足。

23、自鸦片战争开始,随着我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迄至解放前,中兽医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从鸦片战争到西方兽医学有系统地传入以前(1840—1904),存在着歧视中兽医学为“医方小道,故无人学兽医久矣”(见《猪经大全》序)的情况。虽然如此,民间对我国传统兽医药知识仍然有所整理和总结。如李南晖(号青峰)等编著的《活兽慈舟》一书,约在1873年经夏慈恕整理刊行,该书对黄牛、水牛、猪、马、羊、犬、猫等家畜的病证均有论述(共240种),收载方剂(包括单方)700多个。1886年有《牛经切要》一书的出现,在“牛病疗法”中共有31项。约1891年出现有《猪经大全》一书,该书对48种猪病提出了治法并附有病形图,它是我国传统兽医学中唯一的一部现存猪病学专著。

24、从西兽医学的传入到解放前(1904—1949),不仅传统中兽医药受到严重摧残,西兽医学也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西兽医学传入我国应追溯到20世纪以前,但有系统地传入是从1904年在保定成立马医学堂为开端,从此我国便有了中、西兽医学之分。

25、从西兽医学的发展来看,从马医学堂(1907年改为陆军马医学堂,1912年又改称陆军兽医学校)开始便培养西兽医人员,而以后又设立了一些科系或专门学校,其中如有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畜牧兽医科(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前身,1914),东南大学畜牧兽医系(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前身,1921)、上海兽专(1931)、江西兽专(1936)、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39)、英士大学畜牧兽医系(1941)、中山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畜牧兽医系以及兰州兽医学院(1946)等,截至解放前培养人员有3000多人。1907年我国便有人赴日学习兽医,此后相继赴欧美留学者较多,但学有专长回国者也不过几十人,同时在旧社会也未能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26、在有关人员的倡议下,1936年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在兽医生物药品的制造和兽疫防治方面,1924年旧北平中央防疫处,首制有马鼻疽诊断液和犬用狂犬苗。同时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制造所(在1918年前成立)、上海商品检验局附设血清厂(1931)、广西家畜保育所(1933)、前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1935年,1941年并入畜牧实验所)、四川省家畜保育所(1936)、浙江省家畜保育所(1936)、江西农业院血清厂,以及抗日期间设立的军马防治所等均有血清、疫苗的研究和制造。此后,还有兽医防疫大队(1940)、河南兽疫防治处(1943)以及1947年旧农林部在东南、西北、华北、西南等地设有兽疫防治处等,虽然这些机构在兽疫防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设备简陋,兽医人员受不到重视,也谈不到生活上的保障,即便有点研究成果也不能及时推广应用,因而旧中国仍然兽疫横行。

27、从1935年开始我国先后有《畜牧兽医季刊》、《畜牧兽医杂志》等6种刊物的创办(有的中途停刊),而能维持到全国解放的只有两种,同时出现的兽医专著也为数不多。其次,中、西两种兽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各成体系,互有短长,假若能正确对待,做到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定会促进我国兽医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在旧社会的反动统治阶级,却崇洋媚外,妄图消灭中医和中兽医。如1914年北洋军阀便提出“废止中医”;1925年国民党反动当局禁止把中医课列入医学教育;1929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在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公然通过了“废止旧医案”,因立即受到了人民的强烈反对才被迫取消。在这种情况下,中兽医只有寄迹牧竖,淹没寡闻了。

28、解放后除在民间搜集到那时有《元亨疗马集》的翻印外,仅有《驹儿编全卷》(即《驹病集》,系手稿,1909年)以及《治骡马良方》等的出现,更谈不到有中兽医教育、研究机构的设立。

29、解放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对于中西兽医药的发展却是重视的。如在1942年陕甘宁边区农场也进行过牛瘟血清疫苗的制造。1946年晋察冀边区分离猪瘟病毒成功,并于1947年试制有猪瘟血清,同时还开始了猪瘟结晶紫疫苗的试制。1947年太行山长治种畜场还试制过猪瘟脏器苗等。在各革命根据地和军队中都吸收有中西兽医共同进行家畜疾病的防治及军马卫生工作。1947年3月在晋察冀鲁豫边区建立了北方大学农学院(1948年并入华北大学),设有畜牧兽医系和专修科,先后聘请有十几位有名的中西兽医到校任教,并开展了对于中兽医药学术的总结整理和研究提高工作,在支援边区生产和革命战争中均发挥了一定作用。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使我国中西兽医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中、西兽医以及中西结合兽医这三支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合作,走“中西兽医结合”的道路,向着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长驱前进!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国兽医杂志和中兽医药发展史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关于作者: 条条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